學術研究

黎敏:《民主之殇——德國憲法史反思錄》
時間 : 2022-11-18       作者:       閱讀數:


【内容簡介】
鑒于人性的複雜性,國家這種利維坦實乃一種必要,它必須有“力”。同樣因為人性的複雜性,國家還要有“道”,它的力必須受到道的限制。通過對國家這種利維坦的力與道的系統哲思,霍布斯實質上引發了現代憲制的元理論争議,即憲法與道德的結合/分離問題。本書以如是理解的國家主權理性作為隐含的政治哲學前見,以人類現代共和革命中奠基的政治道德原則為基本義理體系,曆史地考察同時也是哲學地诠釋1848年到1933年間德國憲法思想與憲法制度的逆向演化趨勢。這個趨勢的實質在于,對實現民主共和有構成性意義的政治道德原則不斷被邊緣化,直到最後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德意志民族權勢政治烏托邦的激情和權勢國家至上的純粹政治經營。第二帝國憲法教義學的根本缺陷與魏瑪時期德國憲制思想的内部裂變,與這個政治傳統有直接關系。1933年後魏瑪憲法失敗與納粹極權統治浩劫是前述非理性因素累積到臨界點後結出的惡果。本書旨在勾勒德意志民族權勢政治對其憲制史的影響與傷害,呈現德意志民族在憲制領域經曆的根本迷思,揭示特定政治傳統影響之下憲法這種事物、憲法學這種學問、憲法學家這種志業的能與不能。政治道德原則的重新奠基及相應而來的政治倫理理性化,是二戰後至今德國憲法教義學得以良好發展的政治前提。正視中德在政體類型與支配性政治倫理上的根本差異,有助于理性地評估正在借鑒德國當代憲法教義學的我國憲法教義學的能與不能。

【名家薦書】
本書考察了1848 年至1933年間的德國憲制情況。從比較憲制史角度深入分析了導緻德國魏瑪憲法失敗的政治、思想與文化因素,運用社會理論系統闡釋了德國民主和法治倒退的教訓,指出了自由-民主精神與人權原則是現代憲法的核心價值和正當性基礎。本書的觀點對于後發國家的憲法建構和憲制發展普遍具有參考價值。
——高鴻鈞(清華大學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會長)
她鐘情自由民主理論,又去服膺憲法教義學,誰信呢?她虔敬漢娜•阿倫特,又去追随卡爾•施密特,誰信呢?本書作者執着于德國憲法史,憑着好奇心和想象力,尋尋覓覓,試圖解開馴服利維坦之謎;在法學的知識譜系中,更試圖打開規範的天窗,去迎接憲法的陽光。霍姆斯法官說,一個人靈魂的欲望是他命運的先知。憲法學是有流派的,更是有祖國的。作者在中國憲法學的曆史星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焦洪昌(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院長,教授,國務院參事)
黎敏一向倔強于專攻那些需要思想雄心、觀察視野和持續耐力的術業。她這本書力圖呈現德意志民族在憲制領域經曆的根本迷思,揭示“憲法這種事務、憲法學這種學問、憲法學家這種志業的能與不能”,其志堅定,其願純粹。作為讀者,我感動于作者的這一份執念,這一份心力,這一份披肝瀝膽的學術熱情。我們這個時代的學問是圓滑世故的,但我們更需要黎敏這樣“隻向真理躬身”的單向性的虔誠精神,這決定着著作者的作品有可能達到的曆史深度和思想高度。
——舒國滢(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錢端升講席教授,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


【目錄】

前言面向憲法的思

第一章現代革命與現代憲法
一、作為曆史理論的憲法理論
二、共和制憲法觀在現代共和革命中的起源及内涵
三、法國大革命與康德、黑格爾、馬克思
四、本書的德國憲制史叙事脈絡

第二章現代憲法史上德國問題的緣起
一、共和革命史視野中的現代憲法
二、德意志與現代憲法的相遇
三、青年馬克思對德國走向的思考及其憲制意涵
四、1848年革命:德國憲法史上的馬基雅維裡時刻

第三章  1848年革命失敗對德國憲法史的根本影響
一、德國自由主義去政治化與俾斯麥威權體制崛起
二、德國與康德政治哲學的告别
三、德國曆史主義的意識形态化及其全方位影響
四、帝國憲法學的實證主義轉向與帝國憲法教義學的興起

第四章帝制德國的憲制問題與韋伯的政治社會學診斷
一、德國政治體制的結構性失衡
二、韋伯憲制理論的基本點:用議會民主與領袖民主抗衡官僚專制
三、韋伯憲制理論方案的自由關切與内在弱點

第五章  1918年德國革命與魏瑪制憲
一、德國革命的兩個面向與德國憲制問題的新意涵
二、魏瑪制憲面臨的兩難困境:内部分裂與外部壓迫
三、魏瑪制憲的根本政治決斷
四、《魏瑪憲法》二元民主結構的思想實質
五、施密特對《魏瑪憲法》二元民主結構的反自由主義重構

第六章魏瑪德國的政治文化與憲法學術
一、魏瑪時期德國政黨與政治的極化
二、抛棄民主:魏瑪時期德國憲法學術的深層基調
三、凱爾森—施密特論戰的思想意義與核心問題
四、憲法論戰背後的曆史與政治問題
五、小結:憲法的面孔與憲法的靈魂

第七章現代民主憲制理論的三種思想形态
一、問題的提出:施密特是韋伯政治思想的嫡傳弟子?
二、韋伯政治理論的總體問題意識:理性化—官僚制、民主化、克裡斯瑪支配
三、施密特對韋伯民主理論的極端化推演與利用
四、哈貝馬斯對韋伯的反思性繼受及其思想史意義

第八章德國憲法史的思想啟示
一、德意志憲法思想的總體演進軌迹
二、晚近德意志曆史的思想趨勢:向民族權力政治邁進
三、《共産黨宣言》、社會主義與德國憲法史
四、德國基本法民主秩序的規範性内涵
五、我國需要怎樣的憲法教義學:來自德國憲法史的反思性啟發
六、并非結論的結語:現代憲制的人性論基礎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黎敏,江西萍鄉人,現任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法律史、法與社會理論、政治哲學等。出版專著《西方檢察制度史研究——曆史緣起與類型化差異》,譯著《聖殿:1850年到1965年的牛津法學教育》,發表學術論文若幹篇。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