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簡介】
《尋求富強——中國近代的思想範式》
作者:王人博
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
西方的憲制是基于西方文化傳統自然演進與内生的結果,“立憲”在西方的文化語境中是類似于中國所謂“道”的事物,它并非預期而設用來解決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某種功利的器具。但是當這種制度與文化在移入中國的過程中,卻發生了由“道”至“器”的價值降格。本書是對中國近代立憲史上“立憲”之目的與地位的探究。“富強為體,憲制為用”即是中國近代立憲進程中的一個相對清晰且恒固的思想範式,它也是中國有關憲制問題思考、探究的最為執拗的一種文化性格。本文研究跨度從洋務運動、早期維新思潮起始,一直延展到1919年惟民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分袂,含括了龔自珍、魏源、王韬、陳熾、康有為、梁啟超、嚴複、孫中山、陳獨秀、胡适等等各個階段與派别的代表人物。對于中國政治的變革或是立憲,他們開出了各不相同的藥方,不斷将中國憲制道路的探索推向深處;同時,他們所共享的近世中國生存死亡的焦慮,又迫使他們不免以實用的“截取”态度來審視與接受西方的憲制。憲制在近代中國的接納始終都伴随着人們在它與國家富強之間确立的因果聯想,民族主義的精神也始終如影随形、穿梭其間,這是近代中國的立憲始終無法克服的兩難處境。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由中而西的思想變遷
一、龔自珍與經世緻用學風的勃興
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文化容量
三、洋務思潮對“師夷制夷”方略的回應
四、“君民共主”:制度層西化的最初設計
五、憲制文化範式的培育
第二章 航程的開啟
一、民族覺醒與專制主義的批判
二、議院、民權的價值和功用
三、在“民本”與民主之間
四、“人”與“民”:中西憲制觀的不同觀點
第三章 理想與現實之間
一、康有為的“平等烏托邦”
二、儒學傳統的“西化诠釋”
三、《大同書》:道德救贖與憲制理念的沖突
四、是堕落還是執着?
第四章 尋求綜合
一、梁啟超的群概念的價值指向
二、“新民”不是憲制裡的“公民”
三、自由、權利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四、從“個人”回到“國家”
五、法治思考的得失
第五章 以自由為體
一、進化論中的自由發現
二、自由與力本論
三、“國群自由”與“小己自由”:兩個無法協調的概念
四、嚴複的範式:“以富強為體,以自由憲制為用”
第六章 初步試驗
一、國勢交逼與清廷自救
二、“預備立憲”的兩難境地
三、營造憲制的社會氛圍
四、“立憲”需不需要“預備”?
第七章 革命選擇
一、論戰:是民主形式的論辯還是富強之路的争吵?
二、共和革命中的隐患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個用心很苦的文件
第八章 探索中的方案
一、為民族複興尋找近路:孫中山的共和制方案
二、疏離西方民主
三、合群取代自由:無法排遣的民族主義情結
四、“五權憲法”的混亂與矛盾
第九章 憲殇
一、軍閥政治權力控制的非制度性
二、刺刀下的憲制救助方案
三、軍閥政治的社會文化根源與忠誠紐帶
第十章 倫理革命
一、“五四”的反傳統與傳統的轉化
二、發現“青年”的符号意義
三、民主的工具性質
四、新文化中的民族主義潛流
第十一章 惟民主義的情結
一、民族的最高關切:陳獨秀的工具憲政觀
二、民主:服從民族主義的個人主義
三、從否定走向肯定:資産階級憲制民主的重新體認
第十二章 苦味烈的藥方
一、胡适的“造因工程”
二、洞見憲制的内核
三、中國式的個人主義
四、自由主義與憲制價值
第十三章 憲制之累
一、文化的實用主義
二、在憲制與富強之間
三、憲制文化與政治激進主義
後記
【作者介紹】
王人博,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博士生導師,端升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58年生于山東萊西,1979年考入西南政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畢業後留校任教,2002年調入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任教至今,曾任《現代法學》《西南政法大學學報》《政法論壇》主編。長期緻力于中國憲法史領域的研究,代表性學術著作包括:《法治論》《權利論》(合著),《1840年以來的中國》(獨著),《業餘者說》(獨著),《尋求富強——中國近代的思想範式》(獨著),《法的中國性》(獨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