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舒國滢:《在法律的邊緣(第三版)》
時間 : 2022-07-03       作者:       閱讀數:

【内容簡介】
《在法律的邊緣(第三版)》
作者:舒國滢
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怎樣的法律?作者從宏觀與微觀、橫向與縱向等多個思維的角度給讀者以啟發,如何去認識法律、理解法律、完善法律。本書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遠觀的法律,作者将視野拉到法律中心之外,遠距離的觀察着在當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背景下,法律應當何去何從,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能起到什麼作用。第二部分:法:詩與思,作者從法美學的角度,為我們介紹了如詩般美好的法學,跳脫了法學給人的枯燥的刻闆印象。第三部分:法哲(理)學:智慧的渴望,作者進行了一場“法理學”與“法哲學”的思辨之旅,展望了我國法理學的發展方向。第四部分:法治思考片段,作者解析了什麼是中國的法治化道路,中國需要的是何種法治化,有哪些機遇和挑戰。第五部分:西域法學拾零,文章是作者訪學德國期間的點滴感悟,《薩克森之鏡》、格林兄弟、哥根廷、哈特……這些法制史上的巨匠、豐碑,作者将他們的故事為讀者朗朗道來。第六和第七部分:人文劄記和編輯短劄,是作者的小品文合集,“法學薪火傳,同志尚努力”,寄寓了作者對法學傳承和發展的深深希望。

【目錄】

第三版序
第二版絮語
寂靜的旅途(第一版代序)

I.遠觀的法律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法律精神?
制度之“牆”
法典的誘惑
人本的秩序
法律不能承受戰争之重
在都市的法律中生活
法的演進:過程、式樣和趨勢

II.法:詩與思
從美學的觀點看法律
法律與音樂
時間結構中的法律
法律的地理空間
憲法的時間之維
從“司法的廣場化”到“司法的劇場化”

III.法哲(理)學:智慧的渴望
走出概念的泥淖——“法理學”與“法哲學”之辨
在曆史叢林裡穿行的中國法理學
并非有一種值得期待的宣言——我們時代的法學為什麼需要重視方法?
學術的光榮與夢想
中國法理學的上下左右
法學的知識轉型
IV.法治思考片斷
法治與文明過程——從埃利亞斯的《文明的進程》的視角出發
中國法治建構的曆史語境
法治品格的重塑
法治不是什麼?
法治進程中的大衆文化背景
法與道德“深度的消失”

V.西域法學拾零
艾克•馮•雷普高與《薩克森之鏡》
浪迹于法與童話之間——雅科布•格林印象
萊納河邊的法學家們
訪歐語絲——從羅馬到牛津
赫伯特•L•A•哈特:一代法哲學大師的隕落
目标波倫亞:“二十世紀末對法律的挑戰”
柏拉圖《國家篇》:譯名的困惑
追尋真正公正和自由的社會制度
保羅•利科的《論公正》

VI.人文劄記

小月河邊,有一所大學叫政法
思想的建築學——與何莫邪教授晤談記述
在當今的法律世界,我們到底還有怎樣的想象?
如何看待知識生産者問題
精神的宿命
關于《人文劄記》的劄記
律師之心性
《律師文摘》與堂吉诃德
地圖的故事
原法之道
複雜性的挑戰

走出權力與權利理論思辨的迷津
裁判的技術之惑
失落的盛典
他者的視境
“邊緣”之思
悠然飄萍
文人的苦樂

VII.編輯短劄
淡然回首十年路
中國法學的“出土文物”
澳大利亞海風吹來的法的式樣
再見,20世紀
《法理學與法治之鏡》編後記
風,總是要飄散的
守望《比較法研究》的日子

後記


【作者介紹】
  舒國滢,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二級教授、錢端升A層次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立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法制日報、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人民網等媒體特邀評論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法哲學、法學方法論、法美學、法律論證理論。代表作有《法學的知識譜系》《在法律的邊緣》《思如浮萍》《法學方法論問題研究》《法哲學沉思錄》等。


版權所有: 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 - 百度百科|學校郵箱:cupl@cupl.edu.cn | 網站備案 /許可證号:京ICP備05004635号-1 | 京公網安備:110402430029 | 建設維護 :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