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簡介】
《1840年以來的中國》
作者:王人博
九州出版社2020年版
本書是對1840年中西碰撞以來一個帶有中國性的憲法觀念史的全景式回顧,同時也是作者數十年學術耕耘的成果荟萃。本書上部以“中國的近代性”為主題,依照時間線索分析了洋務與早期維新、戊戌變法、晚清新政與立憲、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的各個曆史時段的觀念遷變。“近代性”是本部分篇章的主旨關懷,它揭示了近代中西方之間的基本關系結構,強勢的西方以中國為鏡像确證了自己的文明與進步,而中國則在這種二元化的形象對比中發現了自己的落後。1840年來以來的中國正是在這種“前進—後退”的結構中展開了自己的近代曆史。因此,“近代性”還表述了一個落後的國家在屢屢經受的苦痛挫折中對求生之路的孜孜探尋。本書下部以“尋找中國性”為主題,内容包括了對“民權”“民主”“法治”“憲法”“建設者”等關鍵性憲法概念的分析考論,也涉及對“五四憲法”“七五憲法”“八二憲法”的研究。“中國性”是本部分篇章的主旨關懷,對強勢的西方憲制與文化的學習并不是絕對被動消極的接受,而是也包含着主體主動的考量與取舍。憲法制度、觀念在中國本土語言與文化語境中的“再生”也時常體現着中國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無論是“近代性”還是“中國性”,本書對近代憲法史的關注始終都圍繞“中國”這一主題,引言“如何思考中國”即是一個提綱挈領的總體回應。
【目錄】
引言:如何思考中國
上部 中國的近代性
受損的傳統世界
一、一個因應變故的新方略
二、西學對中學的沖擊
三、“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四、遺産與資源
西方的誘惑
一、制度的重要性
二、傳統與西化
三、在中西之間
四、以自由為體
求生之道
一、預備立憲
二、憲法性文件
三、憲制的“預備”
革命
一、論戰
二、革命中的隐患
三、用心很苦的“臨時約法”
四、探求新方案
“五四”思想
一、告别傳統
二、惟民主義
三、自由主義
結語 曆史的意義
一、文化的實用主義
二、中國目标
三、政治的激進主義
下部 尋找“中國性”
民權詞義考
一、有缺陷的方法論
方法:物鏡(Circumstances)、聯想和記憶
二、來源:中國與西方、明治日本
詞性的變異
《孟子》的新意義
三、浮士德式的言喻
陳述與預言:一種必要的淺薄
四、西方性
中國性(Chineseness)
庶民的勝利——中國民主話語考論
一、為什麼考辨“Democracy”
二、漢語“民主”語詞是如何在近代中國複活的
三、“民主”的新語義:“Democracy”的被重新翻譯
四、庶民的勝利:人民、農民、平民、勞工與“平民主義”
一個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對中國法家思想的現代闡釋
一、比較:法家的法思想與“普世主義”法治觀
二、中國法家思想的現代闡釋
三、民主、憲政與法治概念之區分
水:中國法思想的本喻
一、水與治
二、水的意象與法的隐喻
三、“水舟”之喻與法統
四、結語
權力與技術——對勞動教養問題的一個憲法學分析
一、勞動教養的憲法根據
勞動教養性質之辨
一個新概念:“反社會主義的反動分子”
二、知識分子:一個難以定位的人群
權力結構中的三方關系
勞動教養:“改造”的一種極端方式
三、效用與風險:一條不确定的界限
勞動教養:誰是憲制化中的主角
勞動教養;是憲制化的順應,還是背離
憲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變
一、憲法(constitution)含義的最初表達
二、憲法(constitution)現代意義的生成過程
三、社會契約論:西方用以重構憲法曆史的一種方法
四、漢語“憲法”釋義
憲法的中國性——對五四憲法發生過程的一種解釋
一、什麼是憲法的“制定”
二、機構與程序
三、為什麼需要憲法
四、什麼是憲法
被創造的公共儀式——對七五憲法的一種閱讀與解釋
一、閱讀的方法
二、修辭與意義
三、展示的思想
四、文本的意義
五、文本的關鍵詞
六、人民的憲法
中國現代性的橢圓結構——八二憲法中的“建設者”述論
一、憲法的時間意識
二、憲法規範的相鄰性
三、階段與階層
四、政治身份
餘論 什麼是關鍵
【作者介紹】
王人博,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教授、博士生導師,端升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58年生于山東萊西,1979年考入西南政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畢業後留校任教,2002年調入伟德这个平台怎么样任教至今,曾任《現代法學》《西南政法大學學報》《政法論壇》主編。長期緻力于中國憲法史領域的研究,代表性學術著作包括:《法治論》《權利論》(合著),《1840年以來的中國》(獨著),《業餘者說》(獨著),《尋求富強——中國近代的思想範式》(獨著),《法的中國性》(獨著)等。

